一个稳定的产品更新节奏对产品的成长、用户业务的稳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那么这个节奏该如何把握呢?文章为你解析。
从鹅厂到ThoughtWorks两年了,从原来的只是画画线框图到现在可以带领团队一起交付产品,对产品节奏感的体会与日俱增。在骚窝里浸润着学到的敏捷开发也让我明白如何从技术执行层面支撑产品的有序发布。做产品就是在用户需求的战场上攻城略地,而节奏感就是每一次冲锋时的默契。
为什么产品成长要有节奏感
在开始讨论之前,我们可以先将产品的节奏定义为产品更新的时间间隔以及每次更新的内容,以便让大家对频率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个成长中的产品需要不断根据业务需求和用户需求来更新产品。形成稳定的产品更新节奏无论是对产品的成长、对用户、还是对团队都会有很大的益处。对于用户来说,以稳定的节奏感来更新产品可以:
把团队新实现的产品价值周期性地交付给用户使用。
让用户感知到产品的不断成长,容忍暂时的不足,对新版本形成期待。
重新激活部分已经流失掉的僵尸用户。
对于团队来说,稳定的节奏感带来的好处也很多:
保持稳定更新的责任可以督促团队尽早展示新功能,避免闭门造车太久,走偏了方向。
产品经理可以不断推出一些新功能给用户做实验,验证猜想。
团队可以持续地收到用户的反馈,好的反馈可以鼓舞士气,差的反馈可以激发调整的动力。
团队内可以形成有默契的合作方式,产品经理、设计师、开发、测试都明确地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事情。
节奏感应该怎么控制
既然刚才已经将产品的节奏定义为产品更新的时间间隔以及每次更新的内容,那么控制节奏其实也就是这两点了。确定产品更新的时间间隔相对容易。对于移动端的产品,由于每次更新都需要iOS版给Google审核,用户每次更新都需要重新下载,所以定在3~6周发布一个对外的版本比较合适。如果产品处于快速增长期,这个时间还可以进一步缩短。比如打车大战时的滴滴和快的,新功能晚一步发布就是个死。
更关键的其实每次更新哪些内容。如果定好4周一个周期,那就意味着一年也就12次更新的机会。产品经理的职责就是要想好如何带领一帮兄弟们打好这12张牌。如果每次更新都像adobereader一样,净都是些个让用户提不起兴趣的bugfix,畏畏缩缩的,那这产品也还是不要做了的好。如何筹谋好每个版本,体现了一位优秀的产品经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掌控力。
在规划每个新版本的内容时,可以有两种选择:开疆拓土和持续优化。开疆拓土是指产品要完全开辟一个全新的疆域,覆盖全新维度的用户需求场景,野心勃勃,酣畅淋漓。刚刚把一块地占稳了后,这块土地上还很荒芜,后续还需要做很多持续改进的工作来搭建关联辅助的功能,优化产品体验,把这块荒芜土地上的生态系统建立起来。只要妥善处理好这两种形式的新版本,让它们相辅相成,产品成长的框架就有了。
开疆拓土是最能体现一位产品经理创造性的地方。它往往意味着从0到1去创造出一个有价值、有市场、为产品带来广阔成长机遇的新空间。Facebook圈完关系链然后搞社交游戏;GoPro先做运动摄像机,然后摇身一变成为媒体公司搞体育直播;滴滴/快的搞完打车再搞专车;微信先搞定了熟人通讯,然后用摇一摇来打陌生人加好友,接下来是朋友圈分享,再来搞公众账号、支付、游戏分发。
这些都是积极进取,从无到有创造价值的典范。同时,开疆拓土也意味着在走少有人走的路,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风险的坑遍地。千万不要抱着憋个大招,打磨完美再拿出来吓死他们的心态来做开拓性的新功能。务必遵照精益创业的思想,用尽量低的成本在短时间内先发布基本能用的版本,然后再看后续的反馈做调整。你看微信的对讲机、视频聊天、小视频这些,不也都不温不火的嘛。
持续改进是从0到1之后的从1到n的过程。这部分比较简单,因为只要前面从0到1这一步走对了,后面就可以根据用户反馈来被用户推着走了。用户们缺乏足够有深度的思考,想不到更快的马可以被福特汽车所取代,但坐过福特汽车后吐槽减震太烂了、太TM费油之类的能力还是有的。在改进型版本里,主要是做好这几类事情:
优化粗糙的界面设计的体验。
可用性测试啊、用户反馈、转化率漏斗的追踪啊之类的都轮番上就行了,比如余额宝大受欢迎后余额宝主页对每日收益的优化。
增加跟核心功能相辅相成的功能,比如微信里更快更方便地通过各种渠道加好友,滴滴里面加各种打车的优惠券。
增加让核心功能更好用的琐碎小功能,比如微信里聊天可以置顶、可以搜索聊天记录、可以免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