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景下,博文就是媒体,但是至此之后许多博客都会链向信息源。这些信息源可能是来自传统的、主流媒体或者其他独立评论。许多网民意识到他们的媒体内容都通过社交媒体被自己消费掉了:当有知名的博客链向此文章时,人们就会阅读它。人们通过关注BoingBoing或者其他类似的紧盯时事的小程序来发现媒体和跟踪资讯。
他们会访问有类似想法的人的博客或文章,并通过这种方式从海量的信息筛选相关有价值的信息。
照此发展下来,“社交媒体”开始成了“Web2.0”或“社交小程序”或“社交网络”或者“以Facebook和Twitter为例的网络应用”的代名词。Christian在他的最近的一本书中将此称作“生活网”。著名的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将其称作“全球生活网”。有此想法,是因为互联网已经越来越社会化,其要素之一就是“可读可写”,人们可以在网上撰写、修改文字,并且可以对他人发布的内容回帖,这不是一对一或一对多,而是多对多。用“社交媒体”这一笼统的说法来指代“全民都可以上网的社会环境”是有问题的,因为“媒体”已经不再可靠,它并没有为此添加太多的意义,也不会真正表达实际的社交背景。
最近,我们已经看到,在网上涌现出了大量的社交媒体营销专家和牛人。他们的言论有的非常严肃地对待客户),有的非常俗套,还有的则非常荒谬。
构成本书的模式集,曾以MattLeacock在Yahoo!所建的社交媒体工具集为基础,被冠以“社交媒体模式”,但是,随着它的不断演化,它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所说的“社交媒体”其实是指“社交网络”或“参与式社交图”或者仅仅是指“社交”,为了表达清晰,我们所说的“社交媒体”是指“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创建、筛选、参与并合成的媒体”。
HarjeetGulati对“社交媒体”的定义也非常相似,他的这一定义更加倾向于“面向社区”:
社交媒体通常是指由社区内的用户所贡献的内容、语音或视频,这些用户同时也是这些媒体的消费者。在这种模式下,信息的发布者和消费者的角色从广义上讲都是由社区代为表示的。聊天室这一角色在这种模式下变得非常关键,甚至当社区活动随着特定系统范围内所显示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时候,聊天室会决定对社区活动的控制程度。然而,传统的“媒体”一词是指像报纸、广播和电视等这样的渠道。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的出现,它也成为了一种与他人交流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中,内容的版权归内容的“出版者”所有——出版社、报社、电视频道和广播电台。内容的所有者/出版者、渠道和消费者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成为讨论的主流。社交媒体鼓励内容创作、发布和使用之间的相互参与和协助,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社民”们的品位和喜好。
我们发现,聚焦于社交对象、与社交对象交互的活跃用户以及通过我们的社交界面彼此互动的用户是最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