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注意和观察电梯的按钮面板,是因为觉察到自己因常乘的两部电梯设计细节方面的种种不同而陷入了混乱。电梯常常会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即预设的或已建立的心理模型失效了,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电梯的操作面板,重新建立心理模型,找到对应的按钮。如果日常常搭乘几部电梯,它们之间的操作规则和心理模型还不一样的话,一是容易让人混乱,二则给人增加了记忆负担,实在是很麻烦。
觉得这一小块可操作区域很有趣很值得分析之后,好奇之下找了不少图进行研究,五花八门的设计实在是让人觉得有点头疼。稍稍汇总分析了一下各种电梯按键设计上的不同和其中的种种不合理之处。
一.楼层按钮
1.总体形态问题
△总体形态问题
其实这倒是我最没有想到会出现的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梯基本都是规规整整的横向纵向对齐布局。对齐布局之所以会变成我们心目中的常规,我想这有点跟着现代建筑结构来的,一栋大楼,每层很整齐的有几户彼此相邻的人家,然后再上层就是继续按照这个排列逻辑一层层的码。小孩画简笔画的大楼,也是先画个最外的大框,里面再尽量规规整整画对齐的小方块。这种整齐的排布,是我们印象中对「楼」这个概念根深蒂固的认知。
如上图所示的各种非常规造型的电梯按钮,如果应用在日常场合中,是非常失败的。日常生活中的电梯,本就是为了帮助人节约时间的存在,特点是人流量大、使用频次高和注重效率,使用非常规造型的电梯按钮,让人不得不每次都去认知它或者记忆这个操作模型,只能让搭乘者更加烦躁。但是如果将它使用在休闲娱乐的场合的话,窃以为是非常适合的。非日常的场合、闲适的心情和充足的时间,让人有兴致去研究有趣的东西。若是我有幸遇到,也会很开心的掏出手机来拍照的。
2.按钮材质问题
△按钮材质问题
电梯按钮会有楼层数字和按钮一体和分开两种形式,在这里只讨论楼层数字与按钮一体的情况。
按钮常见的材质有银底白字、银底黑字、白底黑字和黑底白字四种。
就识别性进行分析:如上图右侧EPb所示的白底黑字、黑底白字和银底黑字,文字和背景都能形成较大反差,较易识别。但如上图左侧的BO所呈现的银底白字,则识别度相对较低,非正视时较难看清。如S所示的整体银色,也有类似的问题。
就按压之后的响应分析:点击后,按钮需要给人「操作成功」的即时反馈,反馈的形式也与按钮的材质有一定关系。反馈形式中,个人认为通过数字反馈是最优解,描述搭乘电梯的过程,应该是有确定的目标楼层,寻找楼层数字,操作对应数字按钮,确认操作成功,确认到达目标楼层,楼层数字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在选用的示例中,BOP都是白色文字,按压之后,都是数字亮起,银底和黑底都隔绝了光感,底部不发生变化,让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操作的数字上,且BO还通过外圈「漏光」处理来加强反馈。E按压之后应该整个按钮亮起,这也是白底黑字按钮唯一可能的反馈形式,这样的话变化最强烈的反而是底色的变化,反馈够了,但稍显过头。b是仅使用「漏光」进行按压反馈。S目测是比较容易给人带来疑惑的存在,按钮外没什么缝隙,不像是有「漏光」反馈,操作者无法即时的得到「按压是否成功」的反馈,大概只能通过电梯是否移动进行判断。
3.为特殊人群设计
如今,许多公共设施及住宅都开始为特殊人群设计,这也正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对特殊人群人文关怀的体现,如铺设的盲道、建筑物前的残疾人通道、地铁站扶手末端的盲文和在交通最便捷的车厢预留的固定轮椅的位置等等。浅层意义上讲,这些设计是为了保证特殊人群能够独立出行;深层意义上来讲,更是维护了他们的尊严、增加了他们自立的可能性。
为特殊人群设计,应当先定义为在不影响普通人使用、不过分增加普通人认知负担的前提下,保证特殊人群能用且较方便的使用它独自出行。现在的电梯也逐渐的开始为特殊人群考虑,但在个人看来,依然问题很多,许多设计并不能称为成功的「为特殊人群设计」。
盲文与按钮
△为特殊人群设计1——盲文与按钮
为盲人进行按钮设计,这应该是普及程度最广的一个为特殊人群的设计,形式也比较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