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营销并不丧,只不过是另一剂春药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薪客营创实验室,作者胖头;36氪经授权发布。
丧营销又火了。
从UCC咖啡的丧营销海报在Facebook爆火到丧茶快闪店的朋友圈刷屏,再从Moonleaf月葉的消极杯到试物所打造的丧系列酸奶,丧这一情绪,或者说是表达方式被企业主们利用,针对当下的80、90后年轻人打造了一系列的产品和营销活动,并通过社交网络使得丧营销成为热议的话题。
丧营销的系列应用
可为什么要说又火了?因为丧这一情绪其实存在许久,只不过在近期被企业主激活、被用户推上风口浪尖。从本质上来说,丧营销的土壤是丧文化,是基于情绪的一种营销,但世间营销手段千万种,为什么企业却偏偏选择丧这个很难与企业产生内在联系的元素?从另一方面来说,现在渠道碎片化,流量竞争异常激烈,在如此高成本的营销环境下,丧营销对于企业又有着什么样的作用?企业在决定开展丧营销的时候要思考些哪些问题?
下面我会从丧营销的本质说起,通过几个案例给出答案。
一、从丧文化到丧营销,丧之为何?
想要弄明白丧营销,我们就不能绕开作为其土壤的丧文化,丧文化是什么?按几大百科的说法,丧文化是指一些90后的年青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的一种行尸走肉的状态。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丧文化的兴起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这么丧?我们不如从韩国的年轻一代中寻找答案,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学生对毕业后生活渐渐感到前路茫茫,Daumsoft表示,网络上使用有关毕业的形容词也有所改变。烦恼、压力、担忧等负面词汇的比例从2013年的22%增加至28%。同时诞生了诸如大五生、NG族、对文和N无世代等形容年轻人惨淡现状的新名词。
对于中国而言同样如此。
现在中国经济下行,社会不再处于急速上升期,上升通道越来越窄,踏实勤奋开始变成贬义词,努力工作不再和过上好日子画等号,除了特别有能力、有运气或有个好爹,剩下的人只能待在原地或者向更低阶层流动。更何况除了奋斗无望,这一代独生小年轻走入社会时会感受到极大的生活反差。以前在家时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下,在改革开放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下,不用干活也不担心吃喝,可入了社会后工作难找、经常加班、诸事不顺,这才明白现实的残酷,此时丧的情绪自然而然地在他们心中扎根。
后流行丧界4大天王表情包:悲伤蛙、马男波杰克、堡比希尔、长腿闲鱼
但人们心中埋下的情绪种子总需要一个引爆点,而互联网不仅帮助人们发泄内心的情感,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并且极易被影响,社交网络裹挟着更多的人参与进这场社交狂欢,于是丧作为一种网络文化兴起了。
丧文化真的丧吗?
照常人的理解,丧是社会压力与日俱增下年轻人对于环境的一种反应,是一种放弃生活的精神状态。那么相对应的,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安守本分,听父母安排,对于自己的理想和命运不会抱有太大的期望。可有趣的是,在很多的社会事件中,我们发现喊着逃离北上广的人和留在北上广漂的人是同一拨人,他们一面嘴里含着丧、哭诉着生活艰难,但另一面却扔坚持留在大城市打拼。加班加点的是他们,熬夜赶作业的是他们,贷款买房买车奶娃的还是他们。他们丧丧迷迷地躲在谷底,一点一点地咬着牙往上蹬,似乎谁都没有真正放弃。